“下面,我就从三瓶水讲起……”在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分享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取得的焦化废水、市政污水、饮用水“三瓶水”治理成果,对我国水体污染治理与水环境质量改善背后的科技支撑力量进行了生动科普。
吴丰昌曾在国外留学8年。2008年他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调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始从事环境基准标准与风险防治研究工作。在一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普活动中,吴丰昌发现,非专业观众对很多环境问题几乎一无所知。
这一发现让他深受触动。“生态环境问题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我们发表了很多科学论文,但公众对其了解甚少。这就需要我们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把最新研究成果传达给公众。”吴丰昌说,这让他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并决定将科普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以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环境基准的背景和发展情况。
在吴丰昌等专家的推动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连续13年举行科普日活动,显著提升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
在科普实践中,有很多打动吴丰昌的瞬间。特别是当他向别人解释一个复杂的科学概念时,看到对方眼中恍然大悟的神情,见证人们从困惑到领会的转化过程,会让他深刻体会到科普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在帮助人们建立理解世界的桥梁。
“记得有一次,一位中学生听完我关于环境污染物的讲座后兴奋地告诉我,他也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吴丰昌说,“这让我深受感动。我意识到,科普还可以点燃人们心中的科学梦想。这让我更坚定了继续从事科普工作的信念。”
为了更好参与和推进对学生和公众的科普工作,吴丰昌担任了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顾问、《守护地球家园》系列图书主编;他成为《科学故事会》专栏作者,以漫画形式向青少年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作为中国科学技术馆专家志愿者,吴丰昌参加“科学家与设计师共话展览—守护地球家园”活动,为公众讲述展览展品背后的创作心得与故事;参加“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世界六五环境日科普活动“青少年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汇报展演”……由于科普工作硕果累累,吴丰昌获得了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如今,吴丰昌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普工作。“要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来确定科普形式和传播方式。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制作通俗易懂的趣味动画来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则应推动生态环境科普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科普内容、形式以及传播渠道上,也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利用新媒体、在线课程等多种传播渠道,扩大科普覆盖面,吸引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受众;加强科研机构与科普团体的合作不朽情缘官方网站,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公众可接受的科普知识。”吴丰昌说。